行书的由来与介绍
行书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或是介于草书和隶书之间的一种链接文字书法字体。人们在书写不很重要的东西时,在保持正体字的形体基础上写得自由一些,草率一些,这就是行书。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张怀在他的《书断》中解释:行书, 即正书之小伪,务以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行书比楷书好写,比草书好认,具有较大实用价值和较高艺术价值。行书的特点是在保持楷书形体前提下,适当运用连笔、省减笔画。在书写时楷书成分多,草书成分少称作行楷。楷书成分少,草书成分多称为行草,行书很难有严格的规范。有人说:“楷如立,行如趋(快走),草如走(跑)”,行书的行字介定就是行走的意思。
行书,相传是后汉时期刘德所创,据说汉魏著名书法家钟繇、胡昭都跟刘德学过行书。刘氏行书” 虽以草创,亦半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只可惜刘德的行书没有流传下来,现在能够见到最早的行书作品,是钟繇的《墓田丙舍帖》。
魏晋时期有不少文字的书体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显得十分活泼,笔画的写法和文字的结体呈现出独特的书体风格,早期行书已经创立,如曹魏晚期的《景元四年简》其中的字体就是早期的行书。东汉后熹平元年陶瓶上的文字,带有隶草笔意,呈现出新书体风汉后熹平元年陶瓶上的文字,带有隶草笔意,呈现出新书体风格,也是早期的行书。